2005-10-28

李志薔《台北客》

讀這本書,除了《台北人》,我還聯想到馬奎斯的《異鄉客》,寫流落在歐洲的拉丁美洲人的生活。當然《台北客》比較親切,貼近我的世代。像「Sho-Ryu-Ken!」以及中共試射飛彈時我正在金門服役..等等。

三本書的交集是鄉愁。

說也奇怪,我是個台北人,怎麼讀《台北客》也感到鄉愁?原來書中的鄉愁與其說是地理的,不如說是心理的--心理的鄉愁。由於台北一方面光鮮亮麗,另一方面卻腐敗墮落,小說人物在複雜的環境受挫仍保有天真。當他們的簡單願望無法達成,只能憑藉記憶得到一點光明、一點救贖。記憶帶著他們返鄉。

初讀本書覺得有未竟之處,小說人物缺乏自我實現,以致讀時有落寞之感。以《奧德賽》模式而論,尤里西斯返鄉,想歸復到過去,身體必須前進,掃除冒險途中的阻礙方能回家。志薔說書中的人物都只是凡人,其實自我實現並非英雄的專利。

《異鄉客》中有一篇,一家人在老家有船塢與船,在城市兩個小孩受限於公寓裡。他們努力向父母爭取買了小船置於房間,把所有燈泡轉開讓光流滿屋內得以行舟,達成自我實現。

後來發現,志薔收尾的方式相形沉重,刻意讓每篇小說最後以一種特寫的意象停格,留給讀者持續發酵的思考空間。

2005-10-01

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

沒有為本書辯護的意思,不過我的閱讀過程大致愉悅而充滿敬意。

《為什麼讀經典》是一本評論集,並非經典論述或閱讀指南。應先拋開正典情結,以免抱持錯誤的期待。

我的策略很簡單,專注於評論者、評論基礎以及評論對象構成的文學風景。

卡爾維諾以讀者的身份發聲,談的不是如何讀、怎麼讀的教導。我看到他文字中熱愛文學的感情,「在燦爛的星河中寧靜飛航」,以自己的經驗傳達最好的閱讀建議--一種不建議的建議。

如果我們心存對書中政治選擇正確與否的疑慮,〈奧德賽〉一文是個很有意思的試金石。

《奧德賽》中到底包含幾個奧德賽?以奧德賽的情節,創作以及流傳背景而言,答案是多個。以理解尤里西斯返鄉與歷險的心理層面而言,答案是兩個。以讀者與文本對話的自我實現而言,答案是一個。卡爾維諾書寫的是讀者從知道故事、探索意義到作品內化之後啟發生命的過程。

這是我讀過最好的評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