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7

朱天心《古都》

前幾天收到一封轉寄的信,講朱天心父親過世後,她和媽媽、女兒到歐洲散心。一個月的旅程,三個人只帶了一只行李,裡頭連書都塞不下;在小鎮上等火車覺得無聊時,女兒背了一段《百年孤寂》。朱天心知道,閱讀的經驗,讓女兒不再感到無聊。我認為關鍵不只是讀了什麼,更是記得什麼。記憶提供安定的處方。

多年以後,如果我到國外旅行等車時記起這本書的什麼,大概是〈威尼斯之死〉,可以安慰我如何在時間長河中獨處。

〈古都〉敘事者像似怒目的梅杜莎,透過永恆的凝視傳達對台北城變遷的批判。沒辦法怪梅杜莎,傳說她是因為跟雅典娜比美,頭髮被變成蛇。美的堅持的代價。

《魔鬼總動員》一片阿諾體驗記憶之旅後,腦中虛實之事纏繞,唯有從多重身世理出一條承先啟後、安身立命的脈絡,才能真實存在。「梅杜莎」也是,朱天心也是,我也是。

2005-11-18

張耀仁《之後》

首先,對一個新小說家與新小說的誕生致敬與祝福,我強烈感受到作者對於文字和語言實現的追尋。

讀小張的《之後》,一會兒好像走進了卡夫卡書寫的粘稠空間,一會兒有如置身於沙特筆下的嘔吐世界。粘稠、嘔吐以及一切的生命負累斷斷續續與身體拼貼,身體做為外在與內在的介質,連接現實、意識、回憶、夢境、幻覺,成為敘事者揭露生命真相的場域。

書中9篇小說的共同主題,描繪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家庭傳統價值的維繫、愛與被愛的渴望以及現實生活的疏離,格格不入的感覺,寫的很傳神。

叔本華曾表示,有一種悲劇不太好寫,沒有復仇或殘忍的行為,而是每個人各自走在自己的路上,做自己的事,就這麼彼此傷害著。關於這本書,我沒有辦法說的比叔本華更好。

2005-11-05

羅伯‧考利《What If? 2: 史上25起重要事件的另一種可能》

書中的史料來自西方觀點的關鍵時期,以反事實歷史的基調處理戲劇性的題材。我其實不太關心反事實的後設或歷史的前設,從中反推的文化內涵比較吸引人。

例如Peter在明朝為何不發展征服世界的海上霸權議題提出的「仁義」,雖然這個意見慘遭所有人反駁!我卻沒有絲毫懷疑支撐此一想法的文化內涵給予的安定力量。小怡講的「善」亦如是。

當天談了許多文化差異的東西,有共識,也有異見。近日法國與阿根廷暴動,種族歧視、經濟困境以及自由貿易引發的資源問題..文明衝突形成的迷魅依然除之不盡是事實,人類仍在摸索整體相融共存之道。

德希達說的沒錯,我們為美好生活的奮鬥歷程還沒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