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5

尼采《上帝之死》

討論題綱:
1. 尼采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自然與歷史沒有上帝,上帝是被需要而虛構的想像物,不真實存在,卻剝奪現實的價值。當人決定自己的命運時,靠人就可以達成理想,打破基督教文化強調人是有限的基本精神,殺死上帝成為理性勝利的宣告。

2. 尼采如何看待宗教?他批判基督教的依據是什麼?
尼采認為的宗教是人的宗教,不反對自然、實際的宗教,但蔑視不能實踐的宗教。
他認為基督教乃弱者怨天尤人所形成,以虛偽的道德世界秩序以及各種病態的觀念使人在壓抑下受到蒙蔽、控制、墮落。

3. 尼采認為「人」應該怎麼樣活著?
專注此生此世,解開道德枷鎖,做個自然生活、奮發圖強的自由人。
發展真實、熱情、澎湃的生命,以追求權力意志的決心,自我超越成為更高類型的人--超人。

4. 請說明書中最令你印象深刻的兩句話?
一個希求偉大事物,也希求達到這些偉大事物之方法的人,必然是一個懷疑主義者。(p152)
人們只要讀讀那位煽動家奧古斯丁任何一本著作,就可以了解,可以嗅到一個多麼不潔淨的人已達到頂點了。(p170)

5. 《上帝之死》一書給你的啟示是什麼?
沒有。這本書不曾提供我特殊的人生視野,他建立的哲學不比之前的豐沛,不如之後的成熟。不過至少可以釐清世人批判他的一些誤解。

2005-12-24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

母親的意象是永恆的客體,精神的母親、家鄉與國族,母親的奔跑有如客體的整體再現。小說中的我、你、他隨著再現的漫長過程,根據自我認同而持續不斷發展出自體意象。兩者之間的離、合,不穩定的變動,造成昨日自體的邊緣與今日自體的漂泊,對奔跑與追尋的回顧、重整形成自療,一點生命的溫暖。

郭松棻在1938年出生,接受國民政府中國化的教育,親歷話語割裂、思想壓迫,此一「二二八世代」身份認同的最大痛苦莫過於成長之後的二次認同。他在殖民、後殖民、移民,台、日、中、美的多重文化中流露身份認同的挫敗與失望。

雪盲症是在高海拔地區因為白雪引發強烈光線而產生的視力喪失現象。〈雪盲〉的回憶與哀悼,滿腹既想說又說不出的苦悶,不忍直視成了離散的主因。

我最喜歡〈奔跑的母親〉,節奏沉穩,餵東西給讀者的時間恰到好處。最佩服〈月印〉,以陰性書寫刻劃兩性差異與時代悲情,文惠始終集注於家庭的未來嚮往,親手埋葬不可及的現在,喪夫的莫名與懷子的羞愧真是作者可怕、強悍的表現。

不同於《古都》露骨凝視,《奔跑的母親》隱忍、曖昧,面對鏡子自言自語,而非朝向我們吶喊。

2005-12-23

伊格言《甕中人》

昔有長者子。新迎婦甚相愛敬。夫語婦言。卿入廚中取蒲桃酒來共飲之。婦往開甕。自見身影在此甕中。謂更有女人。大恚還語夫言。汝自有婦藏著甕中。復迎我為。夫自得入廚視之。開甕見己身影。逆恚其婦。謂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實。有一梵志與此長者子素情親厚。遇與相見。夫婦鬥問其所由。復往視之。亦見身影。恚恨長者。自有親厚藏甕中。而陽共鬥乎。即便捨去。復有一比丘尼長者所奉。聞其所諍如是。便往視甕中有比丘尼。亦恚捨去。須臾有道人亦往視之。知為是影耳喟然歎曰。世人愚惑以空為實也。呼婦共入視之。道人曰。吾當為汝出甕中人。取一大石打壞甕酒。盡了無所有。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懷慚愧。比丘為說諸要法言。夫婦共得阿惟越致。佛以為喻。見影鬥者。譬三界人不識五陰四大苦空身三毒生死不絕。佛說是時。無數千人皆得無身之決也。--《雜譬喻經》第二九經

《甕中人》的幻身、假象、剎那的生滅,窮究真實的起心動念,每一個時光凝結的瞬刻,觸動了我心中某些失落的感覺。

我比較喜歡書的前半部,尤其偏愛〈虛稱作者回函的小說〉,彷彿《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荒寒、孤絕的景況。小說尾聲世外小屋傾塌,「我」隨X返回人間,重生的可能,雖然人間或許更為虛無。"我根本不是那些小說的作者"的雙重否定,粉碎了面具X,影子「親愛的讀者」被蒸發,還原生命的完整。兩篇小說的結局各異其趣。

伊格言電影狂似的潛入時間,剪輯驚人的蒙太奇,重覆曝光的美感。例p130,"她正衣衫不整地蹲在洗手台邊嘔吐著。...(你今年幾歲了?你的第一次是什麼時候?)",不幸女子的畫面組疊A片的畫面,迸出衝擊的火花,細膩、深遠的創境飛躍。

2005-12-11

虹影《上海王》

第一次讀虹影,花了數小時,由晚到早,一口氣讀完。最近我的閱讀時間經常被多個主題切割,習慣輪流啃幾本書。能這樣讀《上海王》,不捨擱下,確是好看。

這本書霸氣十足,書名、主人翁、寫作企圖、小說家權柄都顯露無餘。作者的布局進入文本的各個層面,一般情節、人物的意識、敘事者、側文本,一再挑動讀者的解讀心理。

文字,寫內心的部份很好,特別是幾個高潮的形容,其它部份的美感相形遜色。因前景、背景的對比清楚,加上分鏡處理,適合被拍成影劇。不過文字太「白」,幾乎沒有藏任何東西,恐怕沒有長留的韻味。

論述過於傳統,把現代智慧美女的典型放在由舊轉新的時代,中西雜處的環境。月桂懂得利用本身的條件與情勢爭取利益,她的成功合理,卻也普通。不過這樣一個人物頗為複雜,比卡門有說服力。

至於虹影是否具有城市全知全能的寫作功夫,我對上海不甚瞭解,不好評斷。然而她的回顧方法中規中矩,或許沒有達到一個「先知」的態勢。

2005-12-03

奧古斯丁《懺悔錄》

過去幾年因為不同的理由讀了三次《懺悔錄》。年紀變了,心思變了,閱讀的收穫不會相同。喜歡它的型式之優美則不改初衷,始終如一。

以往我比較注意宗教、哲學的觀點,這次為參加無國界重讀,刻意專心於文學的面向。奧古斯丁對人生的全面反省,建立在曾經熱切的投入生活,因此面對人性自大、狂妄、欲望的掙扎,真實可信。他一再喚醒年輕的自己領略聖恩的心情,深深打動已非基督徒的我,亦呼應其"我不是在懺悔過去,我在懺悔現在,我懺悔的是現在的現在和過去的現在"自剖。

一個男人看另一個男人懊悔往日勃起次數太多的回憶,我很好奇女人如何看和如何看女人。奧古斯丁筆下有四種女人依心目中地位高低為:上帝的女人形象、母親、朋友的女人、自己的女人。他的無能與有能、不朽與可朽的對象之分別心,似乎與求真理的態度一致。難怪書中的無名情人被借用到《主教的情人》,大罵她的情敵是哲理的本質。

理性與神是否可以兩全?這本書誠懇展示一個求道者得道之路,知、信合一的輔成融合經驗。"你明瞭吧!好使你相信。"、"你相信吧!好使你明瞭。",阿丁的名言永垂千古。

朱少麟《地底三萬呎》

踩著傳統小說的步伐,不斷另闢路徑,牽引新人物、新情節,鋪陳刻意的複雜度。四段平行書寫,變換不同的主要人物以及觀點,互相重疊滲透,加深事件,拉長人物,逐漸顯現客觀事實的多貌。3P神話場景最高潮後,以急速、魔幻的手法,瓦解讀者的線性思維,將一切捲入緊密糾纏的結構之中。

極其冷靜、殘酷,苦心經營真實合理的荒謬,把人性隱藏在悲傷的情節下而不處理。設下詭局,畫出所有人事物關係的線,其中的因果卻又不可被兌現。為了憐憫作者手握的魔法,保有作品整體的美感,不適合從人物或因果直接解釋論述。

朱少麟是個高度理論自覺的作家,本書的哲思大致由叔本華的學說過度到現象學,這樣的用意加上敘事者發聲等線索,不難看出寓意--無論「有」或「是」為何,如果人與人接觸時能夠善意的交流,更有能量朝自己的方向前進。於是這部小說的黑,在黑暗中的暗黑,發出一點光。

聚會中最精彩的討論是孟蓁、風箏對妹愛兄、兄愛妹的的闡述,最近幾個月感覺非常棒的一次讀書會。

2005-12-02

甘耀明《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恭喜耀明這本書入圍年度開卷十大好書,今天早上我投票時,看到得票數暫居第二。

〈蘭王宴〉一開始讓我非常驚豔,題材與鄉土元素很高明,可是讀完覺得有點可惜。無論寫大地倫理或什麼東西,力道不太夠。原先期望吃到大支的麥芽棒棒糖,中間有紅酸梅的敘事核心,用力舔發現是個棉花糖,糖絲較多,不夠結實。

但是讀到〈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心中冒出一個念頭蓋過之前的想法:到底文字為故事服務還是故事為文字服務?作者選擇了寫作體材,寫作體材反倒賦予作者運用文字的高度自由,得以任意變形馳騁。

昆德拉在《緩慢》中寫到:"慢速與記憶之間,快速與忘卻之間,潛藏著一種有機關係。"耀明不斷以快文字衍生旁枝致使主軸停滯,形成記得忘記、忘記記得的韻律。於是我決定放棄自己的節奏隨文字在邏輯時間遊走,拋開故事時間的意義追尋。

這是一本有個人風格的小說童話,在成人秩序的現實以及兒童邏輯的看不見的世界之外,我還看到作者對於「此時此刻」寫作情境的欲望的具體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