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6

遠藤周作《深河》

討論題綱:
1. 哪一段情節讓你最有感觸?
自「即使我想放棄神......神也不會放棄我。」(p50)至「正因為被妳拋棄──我......才稍微了解祂被人拋棄的痛苦。」(p77)這一段。

2. 你認為作者賦與每個角色什麼樣的意義?
5年前我認為遠藤周作以現代主義打破權威敘事的多視角探討天主教在日本碰撞東方信仰的衝擊效應;這次重讀傾向採用精神分析的看法,視幾個主要人物為他分裂的自我,體現其宗教生活的種種面向。兩種觀點可合併思考,以下僅簡述目錄頁出現的名字:

人物現代主義觀點精神分析觀點
磯邊輪迴至愛離世,不捨情緣
美津子無神論追求實存的焦慮
沼田萬物有靈,眾生平等逃避現實,遁入幻想
木口生存與道德衝突
大津求道者信仰與宗教不協調


3. 你相信洋蔥嗎?你認為洋蔥是什麼?你如何看待你和洋蔥之間?
我是無信仰者。

4. 作者如何看待宗教之間的對話和相容?你認為可行嗎?
深河之旅的終點,各人物的宗教立場發生不同程度的鬆動,對話的影響力顯然存在。
現實世界的基督宗教曾受希臘羅馬文化洗禮,融合成今日的樣貌,然而這類對話通常只吸收符合教義的思想,不願更動根本基礎。儘管共容的難度很高,我們沒有說不可行的選項,畢竟現代社會接觸各種教徒的機會頻繁。最近加拿大一名12歲錫克教男童獲准帶匕首上學的權利是正面的範例。

5. 面對相異的社會文化和價值系統,你如何拿捏尊重或批評呢?
原則上秉持尊重多元文化的態度,批評前應先了解,底線在於該價值能否通過自身檢驗。我可以接受和樂相處的一夫四妻(或一妻四夫),但不能認同藉著婦德名義戕害女權的榮譽殺人。

6. 花力氣在將死之人,你如何看待臨終關懷?
死亡固然應該用一生去準備,無論是否準備充分,生命到了最後總是身、心的難關。醫療的人性化照護,不在話下。對於心靈,臨終關懷乃是人溺己溺精神的具體作法,值得花心思與力氣。

2006-03-25

David Robinson《卓別林: 笑淚交織的粉墨人生》

藉討論卓別林的機會,先從圖書館找出《淘金記》與《摩登時代》來看,後來又借閱《城市之光》。

雖然只有三人出席,暢談電影和生活之後,我說感覺很好,陶瓶則回應因為我們是在交朋友。好溫馨的對話 :)

2006-03-18

白先勇《台北人》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歲月滄桑,事與願違,怎不令人感慨。

白先勇早年在美國教書,不知如何向學生解釋滄桑,只好打比方說,如果紐約被炸成廢墟後重建,那就是滄桑了。沒想到竟成真。卜洛克在911之後寫出《小城》,引用一段文字:"紐約長夜漫漫,屹立不搖,但下雨的時候,只是個小城。"當你愛上小城,世上再無別處可與之相比。

《台北人》的滄桑是從大陸帶來的,書中的人物流落到台北,掛記逝去的青春,沉緬於無可挽回的往昔。遂飄零流離,找不到依靠。侯孝賢說《最好的時光》不是因為最好所以眷念不已,而是永遠失落了,我們只能用懷念召喚它們,才成為最好。感覺像似我聽光良的〈第一次〉,無法自拔..

這次重讀,與以前感受不盡相同,喜歡美學成就較高的〈孤戀花〉與〈遊園驚夢〉。特別是前者,對人的內在真實的探索,作出華麗冷酷的極致表現。

2006-03-04

戴西‧魏德蔓《記得你是誰》

哈佛商學院的傳統,教授在最後一堂課講述自己的故事,主題不離領導風範,做為送給學生的結業禮。蘇格拉底的啟發,老師的德行比言語更具說服力。

本書談人格特質,而非技術能力。如果把15個故事的內涵和精神列出SOP,按步施行,恐怕未必有成效,除非真正相信這些價值。

日本職棒戰績一向不好的羅德隊,去年在洋教頭瓦倫泰領軍下脫胎換骨。他有別於嚴厲的日式監督,個性樂觀開朗,讚美多過責斥,不因失誤或表現欠佳發脾氣。球員接受春風化雨、談笑用兵的領導,關鍵時刻屢有建樹,最後一舉贏得總冠軍。現在其他球隊可能想複製同樣的風格與成功,但若骨子裡不蛻變,也只是學個皮毛。

記得你是誰,我們不必模仿他人。深化本身的質地,發揚正面的理念,人生自然有所成就,無論在職場或家庭。

馬克‧海登《深夜小狗神秘習題》

這是一本心理小說,寫亞斯伯格症(AS)少年的故事。書介只提及自閉症,我看到少年有情感知覺、表達和人際障礙,但語言與智能並不遲緩,自然科學方面表現甚為傑出。情況相似電影《雨人》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角色,經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確認為AS。由幾位家裡有AS患者的讀者意見得知,馬克‧海登描繪主人翁的內心活動極其精準。

相對於病理的精準,我比較在意此類文學因人格差異,人物互動呈現的複雜精神感受。不過,現代人對憂鬱症以及其他心理疾病的認識算是必要的德性,從中間接獲悉AS知識也不錯。如Anita所言,我們藉著《深夜小狗神秘習題》了解現實世界這樣的人的想法。

克里斯多夫顯然對自我的秩序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成見,不容干擾,也缺乏平衡內在和外在衝突的彈性,造成了心理困境。其實每個人本性與被期望的舉止存在或多或少的落差,這本書幫助我更清楚自己的行為模式。

由於克里斯多夫的白痴學者特性,閱讀過程樂趣頗多。故事最後,他完成「歷險記」。我心中一酸,立志成為太空人卻連搭車到鄰近城市都不簡單。若他接受適當輔導,未來有機會在太空總署工作,反之可能變成社會負擔。既非跌倒,亦非勵志的結局,作者的價值觀合乎中道。除了愛與關懷,其餘就讓人自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