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7

保羅‧奧斯特《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

受到卜洛克筆下駐市偵探馬修‧史卡德影響,對紐約行吟題材有default的好感。相較於馬修的冷眼,納善以熱血心腸融入周遭溫暖的群體關係。除了有情,奧斯特寫出社會底層生活,自我存在價值的懷疑與證明。我猜「穿膠鞋的卡夫卡」封號由此而來吧!作為愚行錄,無論小說本身或小說裏那本,「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同意昆德拉的說法,還有什麼比理解人性的癡愚,更能看透這世界的虛妄。

向來偏好以文學寫文學的手法,很滿足本書前半段藉湯姆之口聯結閱讀梅維爾、霍桑、艾倫坡、維根斯坦等人著作的經驗。也喜歡他終於不再空談幻想,回歸人生的真實處境,面對問題與選擇。冠逸覺得後面節奏急促減分,我倒是認為壞在人物結局太圓滿的「平庸之惡」。

最後一章,讀者被帶到911。千百具屍體在天空飛舞,人何其微不足道,珍惜的一切可能在瞬間灰飛湮滅。納善在不確定的世界依然享受美麗心情,只要願意,還是可以把握很多很多。這是我讀到最激動的地方。他的重生是自己用心付出換來,如果冷漠不修補,故事或許10頁就結束,在布魯克林寂寞病死。

我對生存旅館的發展有兩個註解:它是遁世之處,書中人物逃避無法處理的困境,想躲起來,後來能夠解決,不需要了。或者看成原始的意義被擴大,形成一個互助互愛的圈子。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以文學寫文學」的手法用的人其實不算少,可是用得好的不多.。

匿名 提到...

真是專業的評論
也許是不夠靜
且有時間壓力...目前好多細節仍無法體會

高徒 提到...

提到以文學作品來當文學論文,我想到E.M. Foster.

高徒 恰巧於911後一天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