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5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書名和查先生的名字很長,以下簡稱《查子曰》和查子。

原先沒計劃來。從前碰《查子曰》不舒服,半途而廢。尼采尖銳的語調、書中極端強調個人讓我心生厭惡。一月因突發的工作狀況無法履行導讀《當尼采哭泣》的允諾,請小珊幫忙。後來她要我負責這本,不該推辭。出來混總是要還的。花了一週左右斷斷續續看完,這次感覺還不錯,但細節幾乎記不得。我讀的時候搭配同名古典音樂,也就是《2001太空漫遊》電影配樂,以另一種方式感受《查子曰》的質量,推薦。

以前我們讀過《上帝之死》、《當尼采哭泣》,不多介紹尼采,只約略採集留在這部作品的指紋:這位著名德國哲學家,一反西哲過去著重知識論和形上學,首倡生命哲學,為之後的存在主義奠定基礎,也開啟精神分析的道路。他是一個充滿反叛精神的詩人,強力批判西方的基督宗教文化,否定傳統道德體系,主張重估一切價值,更提出了超人說。(被納粹利用而染上納粹哲學家的污名。)他被稱為悲觀主義者,認為悲劇精神不在於肯定公平正義的世界秩序,而是身處命運中所能激發出的力量。提倡酒神精神,以審美情懷看待人生境遇,用藝術作為面對痛苦與荒謬的依藉。不教人沉迷於過去那種目的論的幻象中,要讓人們更有勇氣提昇自己的生命。

尼采出生於1844年,德國剛從拿破崙橫掃歐洲的戰敗國屈辱中復興。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病弱的身體與國家的處境使他有自卑感,追求有力的人生哲學。在1883至1885年間盛年完成的《查子曰》,闡揚自己許多已發表的創見,是成熟代表作。書共四卷,前三卷銷售不佳,出版社拒印第四卷,只自行少量印刷送給友人,直到1892年才合併出版。1891年,妹妹伊莉莎白據說擔心對神褻瀆而遭禁,曾企圖阻止第四卷問世。(1894年後她編輯尼采檔案,並出版全集。)尼采於1900年過世。此書未寫的最後兩部打算描述查子佈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尼采認為真正的哲學家死後才會出生,他的書為未來世代而寫。百年後之我輩該自許為目標讀者群。

查子30歲離家到山上洞穴修道,度過孤獨十年,醒悟下山。前往斑牛小鎮,見聞人事,對話並有更多自我傾訴的篇幅。後來還是決定獨處,歸山隱居。經多年思索,旅行返抵陸地。當他覺得等待的時刻即將來臨,又回山。遇見很多作者意有所指的人物,交談激發的火花將故事推向高潮。最終查子大病初癒般告別穴居。簡言之,以記事方式描繪一個哲學家的流浪及教導。

文體比較接近詩散文。

「哲學是什麼?」在哲學傳統之中充滿分歧與爭議,我現在用的定義為精神的反思,對認識的認識。《查子曰》描述人類的精神現象並反思,它是一本哲學書。由於尼采不使用正統邏輯,沒有簡單方法瞭解他的文字。格言式書寫,有時前面讚美,後一段卻責備,理解時容易混淆。必須由其主要態度和題材推斷段落的意思,逐漸達到作品整體上。

希臘文化酒神戴奧尼索斯象徵非理性、放縱、生命力,太陽神阿波羅代表安逸、秩序、和諧,蘇格拉底強調理性高度之後,前者的哲學逐漸萎縮。尼采推崇酒神的高貴精神,並受達爾文學說影響,主張做自己的主人,基督宗教怯懦的奴隸哲學提昇不了人性力量。一天到晚問自己是否有罪,鬱鬱寡歡,生命受到限制。縱使世界黑暗,歌照唱,舞照跳,透過藝術的面紗轉化,生命應該要快樂。「尼采在叔本華身上看到的,是對生命的否定、對自我否定的恐懼相毫不猶豫,反而是對此凝視的勇者姿態..叔本華之說並不是為證明而證明,而是對證明的結果產生真正的震驚,並誠實地、勇敢地在心裏接受。叔本華並沒有在心裏盤算人生的不幸與絕望相,相反地,他能面對這種情況,而且能對此忍耐,形成了他的偉大。」(志文精裝版p4)尼采不同於年輕時代的精神導師叔本華之處在於,他在這個虛無的世界上找到生存的意義,以此來肯定人的存在價值。

尼采認為宗教是安慰但自欺的,所有價值(包括宗教價值)是人的創作,各自創造與實現,這些價值不需要被分享。一人的善可能是別人的惡。理解此基本原則,大多數他的文字變得相當清楚。本書的障礙還有他的自戀狂妄、貶抑加嘲諷,激起一些讀者簡單的反感,也傷害他們的感情,特別是基督徒。(不過我蠻享受諷刺耶穌最後的晚餐的〈晚宴〉這類幽默。)甚而他的信徒不追隨這點,更莫說筆下女性形象的部份。

查子假托古波斯先知查拉圖斯特拉(約西元前628至551年),瑣羅亞斯德教創始人,該教延續了二千五百年,至今仍有信眾。出身於安息帝國(今伊朗北方)的貴族騎士家庭,早年生平不詳。20歲時棄家隱居,30歲受到神的啟示,改革傳統多神教,創立瑣羅亞斯德教。被挑選的理由或許是波斯人比較誠實面對自己身體?然而書中查子的行為舉止跟古先知沒有聯結。查子獨自生活、沉思、忍受孤獨、與群眾隔絕,體格要強健耐得住深山長年吃苦,顯然為超人的條件。

尼采不認同柏拉圖的觀念世界,查子待在洞穴借諷自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小珊補充洞穴像似子宮,查子往返數次,不斷催生與創造;酒神也誕生兩次。)即使發現太陽,仍不足以使哲學家掌握真相為他自己,有責任回到洞內解救被幻影迷惑的囚犯。然而什麼論據之下,真相的發現者有義務對其他人講道?

查子出入俗塵、山林的過程讓思辨變得成熟,想與人類分享智慧。途中相逢的一個隱士,嘗試說服他居住在森林裡,忽略世人,單純崇拜上帝。查子不接受諫阻,看清基督宗教神學體系的教條是實際上死的。上帝之死,是查子流浪最重要的洞察。若宇宙沒有上帝,人必須設法重新發現自己,沒人能告訴他。非得反反覆覆追問我是誰?我是什麼?查子的流浪者之歌。流浪是必要的。尼采健康欠佳,與同事不睦,辭去教職後,流浪十年。查子流浪了十多年,反應他的心境。

「負荷很重的『駱駝』,是意味着義務與禁欲,向值得尊敬的人服從,並積極學習的精神。這是服從『你應做』之戒律的時代。但是走進沙漠時,駱駝就變成『獅子』。獅子奪得自由,克服孤獨,想自己做主人。解開尊敬與服從的關係,進入『我要』的自由精神,是批判、戰鬥的時代。可是,獅子為了以後的創造,僅確保自己而已。牠無力創造各種新的價值,所以雖然拿到自由,但僅是如此還不能算是自由。是故,尼采在下一個階段裏說:『我的兄弟們,連獅子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卻能由小孩之身完成它。那是什麼呢?..小孩是純真的,是容易忘却的。新的開始、遊戲..是「肯定」的神聖發言。我的兄弟們,為做所謂創造的遊戲,需要「肯定」的神聖發言。』」(志文精裝版p20)三種變形是查子流浪的蛻變階段。

查子以內在聲音「時候到了」的爆發呼喊呼應小孩的新星誕生。

他有鷹、蛇相伴,分別對應尼采的兩個重要命題,即以飛翔雄鷹意喻超人理論,盤旋之蛇則為永恆輪迴學說。(蛇倒置了傳統基督宗教的符號。)我聯想到中國武學的鷹蛇生死搏,兩者互剋,混合使出卻威力大增。藉由自我鬥爭奮進的意境。

永恆輪迴觀點植根於古埃及時代,假定宇宙會不斷,而且將會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環,而且循環次數不可理解,也無法預測。世界動盪不定、無規可循、純粹偶然、無法憑理性去掌握。

人類是猿猴及超人之間的一個過渡形式。「超人是『地的意義』,而非離開地的觀念。那是拒絕來自天上的意義,徹底忠實於地上的意志。可是地上本身應沒有任何意義。那是醜惡的、可怕的、錯誤的、虛偽的、空虛的。換句話說,就是『大的醜惡、大的不幸、大的失敗』,而且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生命,因此而加以肯定,才能使之發生轉變。依虛無主義的自覺,而肯定否定本身的階段,對於否定的新愛情,便是他所謂的『命運之愛』的意義。」(志文精裝版p22)我超愛這幾句地上超人的說明。

虛無主義意味沒有至高價值、沒有目的,長的樣子有幾種:活著沒意義,不爭的。認為他人執迷不悟,積極去毀滅的。還有從不反省自己的。

查子珍惜伴侶但保持距離,瞧不起同情與憐憫,巴不得將身邊庸俗的傢伙踹到外太空。基本的和諧關係大概不可能,你怎麼看超人處世的倫理問題?

尼采在《上帝之死》粗略道出他認為理想的社會制度,把社會階級分成三等:第一等是最有精神力量的菁英份子,創造價值,由他們擔任統治者角色。第二等是意志或性格堅強的人,聽命於第一階級,負責維護社會秩序及執法。第三等是最多數的平庸大眾,滿足於平凡生活。尼采強調對於建立一個理想社會而言三種階級不可或缺。至於如何實行這種社會制度,他沒有答覆。

「尼采說上帝死了,上帝說尼采瘋了。」「尼采已死,上帝仍存在。」「你死了,尼采仍存在。」笑話顯示對尼采的不同評價。

鈴木忠志的《酒神》,改編尤里庇底斯的《酒神女信徒》,描述戴奧尼索斯與底比斯國王的衝突。戲劇表現對狂熱崇拜的雙向質疑,把盲信、成見導致的犧牲刻劃頗深。是否接受尼采是一回事,人不能喪失懷疑的自覺與歡娛的活力。

記得第一次參加舞雩歌詠小集的《上帝之死》讀書會,回答那本書給的啟示是「沒有」。讀了《查子曰》,我感受到尼采哲學的勇敢和朝氣,會想和別人保持距離,對自己宣戰。

沒有留言: